社會哲學 個人報告
輔仁大學 進修部 96學年度第一學期
哲二慧 595030409 吳振達
社會哲學與三項議題-民生、國家政體、教育-
社會哲學,乃為了能制定出一套適合社會的制度而發展的哲學。
為了能夠使制度適用於社會,因此就必須先探討構成社會的每個因子--人,找出其普遍性,這是其中一種大方向。接著為了找出普遍性,就必須蒐集情報:從各種社會型態,各種人類可能的行動等等…,接著歸納演繹--產生可依據之資訊。把『人』視為研究對象,確切來說,是研究『人在各種制度下的群體連鎖活動』。這樣看來,社會哲學與政治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。
研究社會哲學的思想家,都希望能將自身思想實行於社會上,改善政治體制,增進人民整體福祉。所關注的議題大概有三項:民生、國家政體、教育。
首先是最基本的民生,如果不注重人民生活的權利,甚至將人民逼上絕路,那麼任何社會體制都是徒然,沒有任何實現價值。這也是從政者首先應該關注的問題,看看現在的參選者,無一不是以民生為口號,諸如拚經濟、開通捷運等等…再者,國家的力量也取決於人民的生產力,顯而易見的,民生是急迫性與重要性兼備的議題。
再來是國家政體,即便有良好的政策,國家政體能否確切運行制度,亦是一個重要的議題,而國家政體的運行效率又往往取決於掌權者。自古以來有許多的案例,都證明了權力使人腐化,專制所造成的獨裁,往往都使得民不聊生,或是官員腐化等等問題一一浮現,這些問題都使得各種制度運行上出現問題,之前一切的努力都將徒然。
還有教育,教育的急迫性不甚明顯,但重要性絕對不在話下,基本的教育提升人民的素養,尤其是語文學習,能增進資訊的流通;以及各種的基礎技能,如電腦的使用,都能運用在工作與生活上。此外,教育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,就是思想上的培養,這有助於國家體制的維持,如培養愛國思想,使人民的向心力集中,提升國家整體力量;又或是培養道德素養,良好的道德素養能使社會更和諧。
以上所說的都是基本又明顯的議題,其中又衍生出更多的枝節,且有些息息相關;有些看起來關聯性不強,但仍然彼此牽動著;也有可能平時看起來沒有關聯,但在是卻會在某些時刻產生巨大的影響。看出其中的關聯性,進而架構出能滿足急迫性與重要性之可行制度,這往往不是一般人所能觸及的領域。
民主共和,一個有著美好願景的詞彙,但要將之推動且達到某種程度的完善,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力圖推展民主共和體制,就是希望國家政體之中的掌權者無法跳樑跋扈。掌權者的交替由世襲改為民選,避免讓無能昏庸的人來害死民眾;若是官員腐化,則人民可以利用彈劾權把這些不當的官員拉下權力之位,使掌權者都是具備政才的有德之士。但願景未必會成真,看看現在:黨派確實操弄著部分人民的選票;掌權者辜負人民的期待,即使官員在多數人民眼中是不適任的,人民卻無法將之彈劾,共和體制所帶來的生活遠不如當初的願景。
民主甚至已經被拿來當作博取選票的工具,有些應該由專業人員來決策的議題,卻要讓不具備相關知識的人民進行全民公投。這樣的舉動可以滿足人民"參與政治"的想法,卻讓決策的正確性令人擔憂。許多的人民贊成公投,似乎也意味著人民對這些民選官員已經失去信心,認為這些當初應該幫人民決策的人,已經失去其功能性,乾脆就讓人民自己來決定。
這些選出來的官員,有比一般人更適合參政嗎?如果從政見來看,那麼有些計程車司機的政見並不會輸給那些候選人。直接來說,大多數的政見都是一些被人們談到爛的話題,候選人會說,人民也會說;這個候選人說要做,那個候選人也說要做,且有許多政見都必定要動用龐大的經費,卻也不見到在那些政見之中有什麼可以改善經費的方法。單從這樣來看,選出這些代表並無法讓政治決策更正確,只是讓決策者大幅減少,方便決策層的運行。當然,方便決策層運行也不能說不是優點,但是單從這些民選官員的決策,是否更加正確來看,的確令人有相當的懷疑空間。
民生,民眾生活,從古至今,民眾生活與產業活動息息相關,從漁獵到農耕畜牧;接著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貿易,運輸業誕生了;當生活富裕之時,觀光業也開始興盛,這些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活動,既是國家命脈,也是家庭與個人維持生活所需來源,甚至是尋求自身價值的行為。開發人民的生產潛力,這也是社會哲學必須關注的議題。
人口老化,勞動階層人數減少,這是一直在強調的問題,然而始終未獲得解決。或許可以逆轉一下思路,不要只去想如何讓人口年輕化,而是去想如何讓老化的人口也成為生產力。那麼,為何老人不能成為生產力呢?可能是因為老年癡呆問題嚴重,使得許多老人沒有辦法進行工作;又或是身體已經衰老,無法從事勞力工作,身體的衰老是無法避免的,因此我們可以看老人癡呆的問題,在路上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有些老人他們還是有工作的能力,像我從小在住家附近都一直有一位賣臭豆腐的老伯伯,說實在的,我不知道他一天要從哪裡繞到哪裡,但他的活動範圍真的挺大,就一直推著攤子到處賣。這證明了老人並不是沒有生產力的階層,問題在於如何解決老年癡呆問題,使人民在老化後不至於喪失生產力。這並不是想要壓榨老年人,而是讓一個人能夠在工作中獲得自身價值,而不是老年癡呆到連自己都無法照顧,相信老年癡呆是大多數人所不希望的。
如何避免老年癡呆?就要從飲食和運動習慣做起,政府要管制餐廳的營養程度,不要讓人民經常的吃速食,運動方面也要大力推廣,不要讓體育課變成是在折磨學生的關卡,必須要讓學生體會到運動的好處與快樂,不要一離開學校,就忘記運動這檔事,雖然這都是長遠性的解決方案(要等年輕人變老人的確是要一段時間),但也不失為一個治本方法。
教育,說到這個不禁有些無力,雖然許多人都把"教育很重要"掛在嘴上(當然,包括我),但是並沒有見到什麼明顯的改善,又或是說改善的同時也在劣化,總之這幾年來教育制度不斷再改,改的人民七暈八素,卻也不見人民的素養有所提升,也不見學生在課業上有比較輕鬆(必須保持教育水準,同時降低學生壓力)。教育不是只限於把學校相關的制度改一改,而是要把學生相關的制度改一改,更要把學生的年齡層拉大。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,台灣的圖書館那麼多,但是閱讀率實在有待加強,同時閱讀水準也要加強。比如日本的閱讀率就相當高(這裡不包括都是圖片的書,但是風景畫包含在內),雖然拿國外來比會讓有些人反感,但是若這個比較,是比較出台灣可以改進的地方,那這一比是無法避免了。日本在適當的公共場所會擺一些書籍,在無形間提升人民的閱讀率。而台灣要嘛不擺,一擺就是擺一些五四三的(不明說,大家心知肚明),並不是說不能看那些,而是既然有更好的選擇,那麼就不要擺那些,我們是要提升人民文化素養而擺放那些書籍,而不是只要人民看著"一疊載著文字和圖片的紙"就行。
以上的作法,雖然不是什麼大刀闊斧又豪邁的偉大見地,但是就效益來說卻相當值得,不需要大筆的啟動經費,且維持的費用也不高(不要把那些書放在那種會被當作衛生紙的地方),卻能提升閱讀過的人的心靈內涵甚至讓人振作起來(雖然機率偏低),尤其是擺一些實用性高又淺顯易懂的趣味書籍("與未來有約"這本書就相當適合一般大眾來看,是一本相當有助益的書,雖然封面糟糕到讓人不想翻開它,我建議封面重新好好設計一下,免得埋沒書的內涵),更能增加閱讀的可能性。
任何事情都要講求效益,與其一心想著花大筆金錢和人力才能發動的偉大計劃(甚至連維持都要花費龐大經費),卻沒有使社會改善多少;不如選擇投資報酬率高又確實的方案,這樣比起馬馬虎虎推動那些未經周慮計畫的經濟活動,來賭一把試圖開源一下;不如一開始就先選擇低投資方案來節流,節流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開源,也比較不會因此消耗大量資源,造成大批垃圾、廢棄工地,進而抹殺掉原本的經濟潛力。
先執行"投資報酬率高的方法",適用於任何事情上,尤其是在已經沒有多少本錢的情況下,抱著亂下注的賭徒心態,無疑是把那些拿出本錢的人民推向懸崖,讓大家一起背水一戰。這是極不負責的作法,以為只要有錢就盡量做下去沒關係,這並不是玩單機遊戲,只要"重新啟動"就可以當作沒發生過。在現實中,官員如果做的好,是大家受益;搞出的爛攤子當然也是由人民來承擔。
一個社會哲學家,在抱持著熱誠提出"真知灼見"之餘,也要有"自己是肩負著責任"的心態,要近己所能的考量到實行之後可能會帶來的後果,整個世界不單純只是揮灑的舞台,正是因為要使"同為有血有肉的人們"獲得幸福,才要絞盡腦汁的思考,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。即使花費畢生精力想出一套制度,一但發現其中有巨大弊端,也一定要盡力避免讓這個弊端發生,即使是讓之前的心力化為泡沫也在所不惜。
這個世界已經因為太多的發明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科學家被名利所迷惑,而拋出足以毒害群眾的種子(如各種帶來污染的科技),使得世界逐步走向滅亡。『現在放棄就太可惜了!』心中的這句話使得自身做出錯誤的決定,卻忘記--這麼做固然會為自己帶來巨大的利益,但比起在這之後的大眾綜合損失,是多麼的微不足道。
- Jan 09 Wed 2008 12:51
社會哲學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